您现在的位置是: > 新闻资讯新闻资讯
为什么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会走向灭亡?答宣仲林
admin 2025-06-15 新闻资讯 已有0人查阅
导读为什么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会走向灭亡?答宣仲林
6月13日,【宣仲林】先生说:“钟先生见你不停在宣传社会主义,我想听听社会主义制度到底有哪些优越性?为什么把我们引导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苏老师自己却悄悄地溜了?东德人为什么要推倒自己建起的柏林墙投入资本主义怀抱?默克尔这个东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材生为什么要用资本主义的模式管理德国十六年?对比一下南北朝鲜进一步分析社会主义的优越有哪几点?为什么我们的人均GDP只有卢森堡的10%,韩国的37%,台湾的39%?《民促法》是向何方迈出了一小步?”
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走向灭亡?
其实我们了解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涵义,了解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就不难明白其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方式上的根本区别: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产增殖的生产方式,即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区别。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涵义,就是要实现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到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要实现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到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实现资产者当家做主的政治体制到劳动者当家做主的政治体制的转变,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阶段;其次要实现生产方式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到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经济体制的转变;这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权利)的劳权制度取代以资产者为主体、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资产者当家做主和按资分配的权利)的产权制度。第三是要实现与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意识形态取代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文化意识的转变。
只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由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落后的苏联、中国等国家取得成功。因此,在实现由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到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多出了一个过渡阶段一一即从暴力革命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阶段——积累资金、实现工业化,形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基础的阶段。
苏联模式,或者说斯大林模式,即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产权经营模式,本来只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应对战争和灾难、积累资金、实现工业化的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也就是说,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它只是走到了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到消费价值生产方式转变的中间阶段,即停止了。不仅停止了,而且还误把这种过渡时期的经济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生产模式本身来对待。这就在实践上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误导,理论上形成了苏联模式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模式的误区。
既然苏联模式只是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那它本来是还要继续推进到社会主义的消费价值生产模式的阶段。因此,当这种过渡经济模式表现出不适合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时,社会主义国家便开始了改革。
但是,当苏联和其它国家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时,却没有能走出对苏联模式在认识上的误区。
因为错误地把过渡阶段的苏联模式误为社会主义生产模式本身,因而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苏联模式缺乏活力是社会主义模式缺乏活力。于是,他们不是向着体现劳动所有权的方向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是按照西方模式,向着体现资产所有权的方向去改变公有制——从而推进私有化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就必然地使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了。
苏联模式只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过渡经济模式:从这里出发,向前进,便是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和文化意识形态;向后退,丢掉公有制,则回到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
毫无疑问,苏联和东欧的改革,是走向后者了。
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灭亡了,这是指这些国家已经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由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因而它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上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苏联和东欧等国家的灭亡又不等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灭亡。因为这些国家在建立了劳动阶级专政的政治体制之后,虽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却没有同时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制度,没有实现按劳分配。事实上,这些国家建立的只是产权制度与公有制相结合的模式,是一种半资本主义(产权制度)半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过渡经济模式(适合国家实现工业化特殊时期)。而且就完成工业化的基本任务而言,苏联模式的实践事实上也是取得了成功的: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都在短短的20多年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
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灭亡,是因为这些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后,即在过渡阶段完成之后,没有及时把这种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苏联模式——仅仅是适合过渡时期的产权公有制模式转变为劳权公有制模式,即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生产模式。而在实现工业化之后,本来适应的过渡经济模式如果保持不变,就会成为过时的经济模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继续发展的障碍。不把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公有制模式转变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劳权公有制模式,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好坏就不能与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利害直接关联,从而使劳动者感受不到公有制经济带来的好处,也难以改变公有制经济动力不足、缺乏活力的问题。这就是苏联及东欧等国家的劳动阶级专政体制走向灭亡的制度性原因。
因此,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会走向灭亡,根源就在于本来作为过渡时期经济模式的产权公有制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实现,没有能够及时地向劳权公有制的基本制度,向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
本来,以国家为主体的产权公有制模式,在计划体制的条件下,形成以计划规定为决定作用的运转机制。如果在工业化实现之后,一直保持计划控制体制不变,虽然公有制经济活力不够,也不至于亡国。由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改革之时,他们并没有找到公有制经济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的真正原因,而是把计划管理当作了主要原因,从而走向了放弃公有制和放弃计划机制,推行私有化和市场化的道路。这就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的普遍性原因。
再来说说“为什么把我们引导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苏老师自己却悄悄地溜了?”
把我们引导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老师是列宁和斯大林等苏联前期的有关领导人,而把社会主义道路丢掉的却是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压根儿就不是同一些人,对于这一点是要明白的。
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向对整个东欧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向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自从赫鲁晓夫上台后,就大反斯大林,从而对社会主义国际阵营和社会主义信念起到瓦解作用。作为后来的苏联国家领导人,既要反对斯大林,而又没有能力纠正原来模式的不足之处,反而放弃了阶级斗争的观念。从所有这一些做法看,赫鲁晓夫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政治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岗位上,而没有社会主义政治家的见识和能力,这是苏联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所在。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政治家,是苏联走向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二十大上做出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针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盲目崇拜,也开始出现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倾向;1961年,苏联共产党二十二大做出把斯大林灵柩从红场列宁墓中移出的决议,这标志着苏联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斯大林的重新评价。这两件事是当年震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件大事。”赫鲁晓夫做的两件事,表明赫鲁晓夫虽然走上了苏共领导人的位置,但他没有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家的能力。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苏联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否定斯大林,动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阵地,这对苏共和苏联及社会主义国际阵营来说,就是一种自残性的行为。是苏联走向灭亡的开始。
苏联形成的基础是列宁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具体运用。但是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在改革过程中推行所谓的“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事实上这也挖掉了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因而苏联的崩塌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还有窃取了共产党权力的反社会主义分子的叶利钦,梦想通过美国援助和支持使俄罗斯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呢?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没有社会主义政治家,或者说斯大林之后的苏联社会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者未能取得主导地位,这是苏联解体的偶然性原因,而社会主义国家未能推进过渡经济模式的苏联模式向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劳权公有制模式)的转变,从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程,这是苏联解体的必然性原因。再加上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推波助澜,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便先后走向灭亡。
本文标签:
很赞哦! ()
上一篇:/newszx/821748.html
下一篇:/news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