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新闻资讯新闻资讯
在烈火与钢铁中挺起信仰的脊梁《红岩》读后感
admin 2025-06-05 新闻资讯 已有0人查阅
导读在烈火与钢铁中挺起信仰的脊梁《红岩》读后感
有些书,是拿来打发时间的;有些书,是读完便忘的;但也有一些书,会在人心底燃起火焰,一次阅读,便是一场沉重的触动,久久不能忘怀。《红岩》就是这样一本书。
《红岩》的故事并不复杂,它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在敌人心脏坚持斗争的故事。小说以江姐、许云峰、成岗等真实人物为原型,描绘了一群共产党人、革命志士,在敌人的监狱里,在白公馆、渣滓洞这些人间地狱中,忍受酷刑、英勇不屈、慷慨赴死的故事。是他们,用血与火,将信仰镌刻在民族的记忆里。
小说的语言朴实,却震撼人心。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猎奇描写,一切都那么真切、那么沉静——正如革命先烈本人的品格。他们不是喧嚣的英雄,而是深沉的岩石,静默地承受着时代的重压,倔强地挺立不倒。读完后,最强烈的不是眼泪,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这样的人,曾为我们而死,我们该如何为他们而活?
最让我难忘的是江姐的形象。她不是被神化的“女烈士”,而是一个真实的人,有亲情、有柔情、有痛苦,也有绝不屈服的意志。当她在狱中写下“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一个母亲、一位同志、一个战士的灵魂在呐喊。她不怕死,但她更怕我们忘了为什么要生。
这些革命者,他们没有铁的身躯,却有不朽的灵魂。他们也会怕痛,会流泪,但他们把这些藏在黑暗里,只把坚定与希望留给世界。他们的信仰,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用血肉支撑出来的,是在敌人皮鞭下依然不屈的“共产党人”的回答,是在临刑前仍然高唱《国际歌》的壮烈。
但读《红岩》不只是怀旧。这本书提醒我们:信仰不是历史的遗物,它该是一种现实的力量。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身边没有敌人的枪口,但也有另一种无形的压迫——资本的重压、异化的劳动、不公的制度、麻木的生活。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没有阶级斗争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斗争更隐蔽的社会。
我们在渴望“奋斗致富”的光环下,是否也在默默承受着新形式的压迫?当工人超时加班、农民失去土地、青年找不到工作,我们是否还能像江姐那样喊出“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今天我们还有“坐穿牢底”的气魄吗?我们还有“把牢底当学校”的理想吗?
《红岩》之所以重要,不是它让我们缅怀过去,而是它迫使我们反思当下。它用一个个烈士的生命,提醒我们:没有永恒的胜利,只有不断的斗争。哪怕敌人不再穿军装,哪怕监狱换成了工位,哪怕鞭子成了KPI,我们依然需要像江姐那样的人。我们不能只是“致敬”,而要继承;不能只是“缅怀”,而要奋起。
历史书上说,他们为解放而死。而我们要问:如今,我们真的自由了吗?真的平等了吗?真的拥有他们所期盼的新世界了吗?答案并不乐观。于是,读《红岩》变成一种逼问:他们舍命的东西,我们守住了吗?还是已经在消费主义的温水里被煮得软塌塌的,不知不觉地把信仰丢弃?
《红岩》不仅仅是一部红色小说,它是一面镜子,一块试金石。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共产党人不是台上喊口号的人,而是在最黑暗的地方也不改初心的人。他们不靠宣传塑像,而靠实践证明信仰的力量。他们不是拿革命谋私利的人,而是把生命献给人民的人。
今天的我们,如果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就不是简单地在纪念馆鞠躬、升旗仪式上流泪,而是要在生活中抵抗那些让人麻木、压榨的现实,要在工厂、社区、学校、网络中继续传播真理、组织群众、唤醒良知。我们不需要再有烈士去坐牢去死,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活烈士”——活在今天,却保持着那种不可动摇的信仰。
读《红岩》是一场思想洗礼,也是一种召唤。在这个容易遗忘、轻浮、功利的年代,它是那根钉子,钉在你心头,提醒你:不要躺平,不要顺从,不要忘记那些为了你今天的日子而死去的人。
如果说革命是一场大火,那他们就是最炽热的火焰。而今天,我们要做的,是接过他们的火种,哪怕风雨交加,也不让这团火熄灭。
本文标签:
很赞哦! ()
上一篇:/newszx/817803.html
下一篇:/newszx/